礦山音樂劇場 招募巡演
Miner Theatre
油炸粿囝仔の夢 首部曲
"The Son of Gold Digger"
礦山音樂劇場 劇情簡介 油炸粿囝仔の夢
西元1890年左右,於臺灣北部的九份山城發現黃金以後, 引來大量的採礦工人, 也造成山城的興盛, 但在繁華的背後, 大部份礦工家庭是貧苦的。
本劇情是描寫一個兒女眾多的貧困礦工家庭生活, 採礦工人阿爸為人忠厚老實, 採金礦時不向礦主偷金, 所賺的工資又入不敷出, 家庭的生活費、 兒女的學雜費、 人情世故…等開銷,逼得這個家庭喘不過氣來, 媽媽受不了這艱困的日子選擇離家出走, 到外地討生活。
留下兒女和爸爸相依為命,家裡的長子才十歲,聰明懂事,知道媽媽離家是因為家裡沒錢過生活, 就跟爸爸商量要去賣油條賺錢貼補家用, 只要家裡有錢媽媽就會回來照顧弟妹,『阿火』兒子終於踏上人生…
出金礦坑時 一位礦工朋友在肛門塞進金礦石感覺肛門疼痛,
叫大夥停車.....
礦工朋友們認為: 礦山土地.黃金,本來就是祖先留給她們的
為何早期被日本人搶走, 又換來國民政府與財團佔據, 欺壓礦山子民
礦工小女兒在跟爸.媽訴說: 還沒繳學費, 明天不敢去上學;
早期九份一年四季常下雨, 由其冬天, 被單不經烘乾是無法入睡的
礦工兒子才十歲, 要賣 油炸粿 賺錢貼補家用,
想到媽媽時放聲痛哭;
礦工阿爸 為了家人三餐 每天辛苦上工
九份金礦國英坑
黃金の故鄉九份、金瓜石
聽說︰西元1890年前日本治理臺灣時期,當時臺灣交通極為不便,日本政府計劃從基隆至臺北興建鐵路運輸交通,這條鐵路幾乎是沿基隆河邊及跨越基隆河而行,當時有一工人(聽說此工人曾經於南非洗過黃金)在架(七堵大華橋)鐵橋時,中午吃完便當,就地於橋下用細沙洗滌便當盒,當要倒出便當盒內細沙時,發現閃爍發光的黃金,消息一傳開,聽說整條基隆河一天有三千多人 於河床洗滌黃金,當時臺灣人口才六、七百萬人,妳可想像三千多人在河床掏金景象,掏金工人順著河道往上洗金,經過暖暖、四腳亭、傑魚坑 、瑞芳、猴硐,再往上游就沒有黃金影子,工人們發現舊猴硐國小左手邊的小溪流有黃金,又順著這條小溪流洗金而上,在大粗坑發現更多黃金,終於登上黃金の故鄉小金瓜露頭。
聽台陽礦業株式會社資深員工 江老說:剛找到小金瓜露頭時,隨手拔起一撮芒草,根部所帶的土壤,一大碗公土壤可洗滌半小碗黃金。
當時交通極為不便,因此大部分工人就附近坡地建築工寮,因為獲金量實在太多,工人紛紛把家人帶來工寮居住,方便照顧,不到半年時間,小金瓜露頭西側,已成了三百戶人口的大粗坑聚落。
而露頭東北邊為九份 金瓜石,就因為九份的小金瓜露頭至金瓜石的大金瓜露頭蘊藏大量金, 經開採後成為亞洲金都,盛產時期,吸引大量採礦工人前來掏金,整座山城人氣鼎沸,熱鬧非凡,因此九份便有了小香港、小上海之稱。
1950年後慢慢九份又回到從前,人去樓空。但留下來的建築景觀,人、事、物又成了畫家、攝影家、電影等文化工作者的天堂。
1990年整座山城又人氣鼎沸,但這樣的人潮只是一種假象,至金快二十年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遊客,只知到九份芋圓,奇它歷史背景就一問三不知了。
讓燦哥帶您從回時光隧道,巡一趟歷史軌跡。